弋阳腔知识

您当前的位置: 弋阳腔知识 列表

弋阳腔知识

  • 微信二维码

    扫描有惊喜

弋阳腔源远流长的历史
作者:admin 来源:admin 时间:2014-06-13
弋阳腔起源于何时?它是怎样形成的?让我们先简略地回顾一下中国戏曲的历史。早在远古时期,在中国的一些歌舞表演中,就孕育着戏曲的种子。周、秦时,已经出现了“优”、“优伶”等职业性艺人一些具有戏剧因素的表演;到了汉代、南北朝时期,中国的歌舞艺术不断出现了如《东海黄公》、《踏谣娘》等带故事性的歌舞表演,在形式上,已介于歌舞和戏曲之间。说是戏曲,还不具备完整的故事情节,说是歌舞,却又在表演过程中出现了人物。唐、宋时,一些带故事性的歌舞表演已经发展为“参军戏”、“宋杂剧”,其中已经出现了如“参军”、“苍鹘”、“末泥”、“引戏”、“副末”、“副净”等角色。到
了宋、元时,随着宋元南戏和北杂剧的形成①(①宋元南戏,又称温州杂剧,南宋时形成于我国南方温州一带,是在南方一些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形成的。北杂剧,又称元杂剧,金末元初形成于我国北方,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形成于宋代的一种曲艺形式)的基础上广泛吸收了多种词曲和技艺发展而成的。)标志着中国戏曲艺术已经成熟了。北杂剧形成后,曾经风靡一时。但是,由于它在内容和艺术形式上日益脱离群众,至元末明初就逐渐衰弱下去了。而南戏,却仍在南方一带不断地发展。当《荆》、《刘》、《拜》、《杀》②(②《荆》《刘》《拜》《杀》,南戏四大名剧,即《荆钗记》、《白兔记》、《拜月记、《杀狗记》。)与《琵琶记》等传奇剧目在戏曲演出舞台出现以后,传奇这种形式已成为当时群众很喜爱的一种戏曲形式,并且由于它们在各地的流传,促成了南戏各声腔剧种的形成。首先是在南戏的大本营浙江,先后形成了海盐腔和余姚腔;接着,流传到江西的一支南戏流派,演变成了弋阳腔;而流传到江苏的一支南戏流派则演变成了昆山腔③(③见明·祝允明《猥谈》:“自国初来,公私尚用优伶供事,数十年来,所谓南戏盛行,……今遍满四方,辗转改益,又不如旧,……愚人蠢工,徇意更变,妄名余姚腔、海盐腔、弋阳腔、昆山腔之类。”)因而呈现出明代南戏四大声腔争奇斗艳的格局。由此看来,即便是从明代初算起的话,弋阳腔流传至今,至少已有600多年的悠久历史了。
 
中国戏曲发展史简表
朝     代  概              况                                            说            明
 
唐   代
618—907
1.戏曲文学已出现“变文”,又称俗讲和传奇小说。
2.音乐方面有“二十八调”、“大 曲”、“转踏”等形式
3.表演形式上有歌舞戏和参军戏
封建经济的发展和文化艺术的繁荣,为戏曲艺术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这个时期是戏曲艺术的雏行阶段
 
 
 
 
宋    代
960—1279
1.宋杂剧的形成。在北方称“院本”,在南方称“杂剧”,是戏曲的最早形式。
2.出现唱白相间,集不同宫调和曲子咏一件事的“诸宫调”。
3.南戏正式形成。其早期作品《张协状元》、《小孙屠》、《宦门子弟错立身》是明代收入《永乐大典》的戏文。随后,“荆”、“刘”、“拜”、“杀”四大作品的出现,在戏曲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
1.“瓦舍”的出现使以卖艺为主的艺人走向职业化,“书会才人”,的出现。产生了以创作为生的职业剧作家。
2.南戏剧本的出现以及表演、音乐、砌末装置等,使戏曲有了最早的形式,标志着戏曲的体系已经形成,为戏曲独特的表现手法奠定了基础。
3.南戏使戏曲剧本的文学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传奇”时代。
 
 
 
元    代
1206—1368
1.元杂剧形成。在文学史上与唐诗、宋词并称的元曲,实际上还包括散曲,并不专指元杂剧。
2.元杂剧四大家—关、马、王、白及其优秀作品,如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王实甫的《西厢记》、白朴的《梧桐雨》等,在中国戏曲史上影响深远。
 
元杂剧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有辉煌的一页,他的部分剧目长期保留在戏曲舞台上,表演艺术和创作方面的经验为后来的演员和作家所继承。
 
 
 
 
明     代
1368—1648
1.元代后期戏曲中心南移,元杂剧日趋衰弱,由南戏发展而成的明传奇兴起。作家作品进入繁荣时期。所谓明传奇是南戏系统各剧种、剧本的总称,是明代戏曲的通称。
2.汤显祖的“临川四梦”即一大批明传奇作家的作品成为传世之作。
3.昆山腔、弋阳腔、海盐腔、余姚腔四大声腔的兴起和繁荣。
  明代戏曲发展可分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为北杂剧衰落、南戏进一步发展,各种声腔在民间兴起;后期各种声腔盛行发展比前期繁荣。汤显祖、魏良辅、梁辰渔等人的作品和所起到的作用在戏曲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清      代
1588—1911
  1.雅部昆山腔由盛到衰、花部乱弹不断兴起
2.京剧的形成和发展。
3.各种民间地方小戏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中国戏曲呈现出繁华似锦的局面。
  与前几个朝代相比,戏曲到了清代更趋多洋化,如当昆山腔在城市中发展的同时,地方戏成兴起之势,因而在清代有高腔、昆腔、弦索、梆子、皮黄五大声腔系统之说。
 
弋阳腔是由宋元南戏流传到江西弋阳一带,与当地的民间音乐(民歌、小调)相结合,并吸收了一些宗教音乐而形成的。由于它具有“错
用乡语”(明·顾起元《客座赘语》),“句调长短,声音高下,可以随心入腔。”(明·凌蒙初《谭曲杂扎》)等特点,因此,它不仅受到江西当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和喜爱,并且很快被广为流传开来,与各地民间音乐相结合,演变为一些新的戏曲声腔。据一些文献记载,至明嘉靖年以后,弋阳腔的流行区域已陆续遍及江西、安徽、浙江、湖南、福建、广东、北京、南京、云南、贵州、四川、湖北、山西等地(见明·徐谓《南词叙录》、明·魏良辅《南词引正》、明·王骥德《曲律》等)。弋阳腔流传到各地后虽然产生了一些变化,有了一些新的声腔名称,如“青阳腔”、“徽州腔”、“义乌腔”、“四平腔”、“京腔”等,但演唱特点都与弋阳腔保持一致,甚至有的音调也仍然与弋阳腔相近,因而形成了一个具有共同特点的庞大的声腔系统,被中国戏曲史家称为“弋阳诸腔”,或曰“高腔系统”。而弋阳腔自然成为高腔之源或鼻祖。据戏曲史家考证,属于“高腔”系统的,有全国13个省的47个高腔剧种。这些剧种分别是:江西的赣剧高腔、青阳腔(原俗名都昌、湖口高腔)、东河戏高腔、瑞河戏高腔、吁河戏高腔;湖南的长沙湘剧高腔、衡阳高腔、祁阳高腔、常德高腔、辰河戏高腔;安徽的青阳腔、岳西高腔、长林高腔、南陵目连戏高腔;浙江的西安高腔、侯阳高腔、西吴高腔、松阳高腔、新昌高腔、开化高腔、温州高腔、宁海平调;江苏的高淳目连阳腔;湖北的麻成高腔、孝感高腔、襄阳青戏;四川的川剧高腔;福建的闽剧弋阳腔、永安大腔戏、庶民戏、词明戏、闽南四平戏、梨园戏上路高腔;广东的白字戏弋阳腔、潮州戏弋阳腔、正字戏三公腔;山东的柳子戏高腔与青阳腔、南官司戏、官腔;山西的汾河弋阳腔、万泉清戏;河北的北京京腔、高阳昆弋腔;河南的洛阳高腔、南乐目连戏高腔、上蔡青戏、清丰弦子戏等。这些剧种,有的至今仍然活跃在戏曲舞台上,有的由于种种原因已经消失了。弋阳腔形成以后在全国遍地开花的现象,成为中国戏曲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当年曾经与昆腔抗衡争胜,有“南昆北弋”之说,在中国戏曲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