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 中心动态 列表

  • 微信二维码

    扫描有惊喜

从“二送”看弋阳腔保护传承新思路
作者:admin 来源:admin 时间:2021-03-09
   人间之悲苦如游鱼触网,辗转不绝,古人哭、今人哭,情之所至,一往而深,数百年红氍毹演绎的历史总离不开这歌舞哭笑之声,弋阳腔何尝不是如此。即将于2020年7月6日晚19点30分,在弋阳人民文化宫公演的弋阳腔《送饭斩娥》、《送衣哭城》淋漓尽致地演绎两出古代经典悲剧,展示了弋阳腔鲜明的民间色彩和艺术魅力,感人至深,著名戏曲表演艺术家涂玲慧老师倾情传授、著名作曲家陈汝陶老师改调歌之、旧曲新唱,让人们从中看到弋阳腔保护传承事业的另一片广阔新天地。
   《送饭斩娥》:“改调歌之”呈现的全新弋阳腔版经典
青阳腔的《送饭斩娥》是中国著名戏曲表演艺术家涂玲慧老师的代表性剧目之一,1986年,她凭借这个剧目的表演获得中国戏剧第四届梅花奖,2012年第二次携该剧全本赴香港参加第三届香港中国戏曲节演出再度引起轰动,展示了涂老师过人的艺术功力。这次涂玲慧老师不畏艰险、另辟蹊径,在弋阳腔艺术保护中心亲自操刀,携主创团队将该剧完整地移植为弋阳腔的《送饭斩娥》,获得了巨大的艺术成功。

在表演上,弋阳腔版的《送饭斩娥》保持了涂玲慧老师“以情带技、以技传情”、文戏武唱的传统。而在唱腔的发声、用嗓、运气、吐字和人物形象塑造上,涂老师更是倾情传授、毫无保留。剧中大幅度的甩发、吊毛、转体僵尸、跪步、雀步等高难度身段步法的运用,突出窦娥冤的悲剧典型,同样取得了极佳的艺术效果。

在唱腔上,保持青阳腔原创音乐框架不变,通过弋阳腔“改调歌之”的手法来体现弋阳腔传统韵味,由此实现剧目移植是该剧的一大特色。作曲家陈汝陶老师套用梅兰芳先生“移步不换形”的话来形容他的音乐构思,他认为,弋阳腔版的《送饭斩娥》吸收了原版青阳腔委婉唯美的声腔特点,与青阳腔一样的幽怨哀婉、一样的丝丝入扣、一样的感天动地,而弋阳腔特色的大锣大鼓、人声帮腔的运用在剧中营造了悲烈的舞台气氛,很好地呼应了剧中人物那种叫天不应、叫地不灵、悲苦无告、撕心裂肺的感受和身陷于黑白颠倒、昏暗无光的命运悲剧,而婆媳之间相濡以沫歌哭无端的弋阳腔音乐尤其感人至深。此外,发音凄厉的弋阳腔传统吹管乐器在监斩场面的运用撼人心魄,更加令人印象深刻。

改调歌之曾经是弋阳腔重要的剧目生产手法之一,明代徐渭《南词叙录》收录宋元旧篇中曾有六十五种有弋阳腔“改调歌之”的历史记载。今日,《送饭斩娥》剧目的成功移植,凝聚着涂玲慧老师、陈汝陶老师等弋阳腔专家的智慧和艰辛劳动。从中,我们既为该剧所展示的高超弋阳腔艺术表现所震撼,同时也从中受到新的艺术启迪。

经典的移植由一生二、二生三,顺乎艺术生长之道,弋阳腔的《送饭斩娥》汲取其他剧种精华,必将与青阳腔的《送饭斩娥》成为艺术上的并蒂奇葩。

《送衣哭城》:经典传承的精炼提升

 

《送衣哭城》是弋阳腔最古老的传统戏之一,它改编自宋元南戏,上世纪五十年代,曾由弋阳腔名角俞六喜、李南水二位老师向弋阳腔演员训练班进行传授。饰演孟姜女的俞六喜曾是民国“名旦”、号称江西“梅兰芳”,他做功细腻,演唱圆润动听、韵足情真,当年一曲弋阳腔“崎岖险道”,哀婉凄楚,尽显女流柔弱,常使观众落泪。《江西日报》曾将俞六喜老师传授此剧的照片登在头版头条上,江西电台在南昌市通过高音喇叭也多次播放过此剧的演出实况。


弋阳腔艺术保护中心复排的《送衣哭城》经过涂老师的悉心教学,在人物表演、唱腔中有很多创新和发挥。孟姜女千里送寒衣,从乌鸦引路到滴血认夫到哭倒长城,情节更加紧凑、舞台更加丰满、剧情更加感人,剧中人物的种种唱念做打,无不是人物内心情感的强烈外化,弋阳腔传统唱腔和表演程式在这样的经典传承中不断升华,艺术的发展表现出美丽的弧线,另一头联系着表演者内心的深刻感悟。


经典传承当然需要传统的唱腔和做工教学,包括哭、笑、行走各种步法、身段和表演程式的练习,但也必须抛弃以“程式”代替表演,机械抄袭、盲目搬用的形式主义技术方法。《送衣哭城》的成功演出给我们经典传承带来更多的启示。

 
文字撰稿:刘贽鹣
摄    影:杨  斌
图文编辑:黄青南
审    稿:杨  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