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二维码
扫描有惊喜
在唱腔上,保持青阳腔原创音乐框架不变,通过弋阳腔“改调歌之”的手法来体现弋阳腔传统韵味,由此实现剧目移植是该剧的一大特色。作曲家陈汝陶老师套用梅兰芳先生“移步不换形”的话来形容他的音乐构思,他认为,弋阳腔版的《送饭斩娥》吸收了原版青阳腔委婉唯美的声腔特点,与青阳腔一样的幽怨哀婉、一样的丝丝入扣、一样的感天动地,而弋阳腔特色的大锣大鼓、人声帮腔的运用在剧中营造了悲烈的舞台气氛,很好地呼应了剧中人物那种叫天不应、叫地不灵、悲苦无告、撕心裂肺的感受和身陷于黑白颠倒、昏暗无光的命运悲剧,而婆媳之间相濡以沫歌哭无端的弋阳腔音乐尤其感人至深。此外,发音凄厉的弋阳腔传统吹管乐器在监斩场面的运用撼人心魄,更加令人印象深刻。
改调歌之曾经是弋阳腔重要的剧目生产手法之一,明代徐渭《南词叙录》收录宋元旧篇中曾有六十五种有弋阳腔“改调歌之”的历史记载。今日,《送饭斩娥》剧目的成功移植,凝聚着涂玲慧老师、陈汝陶老师等弋阳腔专家的智慧和艰辛劳动。从中,我们既为该剧所展示的高超弋阳腔艺术表现所震撼,同时也从中受到新的艺术启迪。
经典的移植由一生二、二生三,顺乎艺术生长之道,弋阳腔的《送饭斩娥》汲取其他剧种精华,必将与青阳腔的《送饭斩娥》成为艺术上的并蒂奇葩。
《送衣哭城》:经典传承的精炼提升
《送衣哭城》是弋阳腔最古老的传统戏之一,它改编自宋元南戏,上世纪五十年代,曾由弋阳腔名角俞六喜、李南水二位老师向弋阳腔演员训练班进行传授。饰演孟姜女的俞六喜曾是民国“名旦”、号称江西“梅兰芳”,他做功细腻,演唱圆润动听、韵足情真,当年一曲弋阳腔“崎岖险道”,哀婉凄楚,尽显女流柔弱,常使观众落泪。《江西日报》曾将俞六喜老师传授此剧的照片登在头版头条上,江西电台在南昌市通过高音喇叭也多次播放过此剧的演出实况。
弋阳腔艺术保护中心复排的《送衣哭城》经过涂老师的悉心教学,在人物表演、唱腔中有很多创新和发挥。孟姜女千里送寒衣,从乌鸦引路到滴血认夫到哭倒长城,情节更加紧凑、舞台更加丰满、剧情更加感人,剧中人物的种种唱念做打,无不是人物内心情感的强烈外化,弋阳腔传统唱腔和表演程式在这样的经典传承中不断升华,艺术的发展表现出美丽的弧线,另一头联系着表演者内心的深刻感悟。
经典传承当然需要传统的唱腔和做工教学,包括哭、笑、行走各种步法、身段和表演程式的练习,但也必须抛弃以“程式”代替表演,机械抄袭、盲目搬用的形式主义技术方法。《送衣哭城》的成功演出给我们经典传承带来更多的启示。